林江泉新作亮相于慕尼黑Hans Studio和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

2017-09-21 10:52:00 摩根投稿

林江泉、曾东平文献艺术作品《年表》亮相于德国文学大师、“德语世界的鲁迅”恩岑斯贝格位于慕尼黑的工作室,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创办人黄礼孩与恩岑斯贝格深入交流。

来源:schumacher

2017年7月11日,诗人、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创办人黄礼孩拜会德国文学大师恩岑斯贝格(Hans Magnus Enzensberger),在其工作室为这位被誉为“德语世界的鲁迅”的大诗人颁出“第十二届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。黄礼孩把林江泉、曾东平文献艺术作品《年表》(中文、德语、英语混语版)向恩岑斯贝格展示,恩岑斯贝格表示非常喜欢。《年表》以汉斯·马格努斯·恩岑斯贝格尔的“创作年表”来创作视觉艺术作品——把每一本书绘制成一幅视觉作品或由汉斯的诗歌设计成建筑方案——建筑设计的纸上实践也是当代艺术的一种。由视觉转化的重述方式成就了一种新的艺术机制:“文献艺术”。黄礼孩在《我所知道的恩岑斯贝格》一文中写道:“在德国翻译了恩岑斯贝格代表作《泰坦尼克号的沉没》的邱晓翠说,诗人可谓著作等身,粗略统计,他出版了诗集23部,杂文随笔集25部,小说集12部,戏剧5部,电影1部,广播剧2部,儿童文学4部,另有合集13部。现在,诗人的热情从未消退,他有着超级的创造力,随时能出版新作。恩岑斯贝格的著作从数量上来说异常惊人,从类型上来看也彰显了他的丰富性,他能有今日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,靠的是铮铮作响的作品来说话。”林江泉、曾东平文献艺术作品《年表》正是以恩岑斯贝格的作品年表来展开视觉化的创作过程。

由黄礼孩主编,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组委会出品的林江泉与曾东平创作的文献艺术作品《年表:向汉斯·马格努斯·恩岑斯贝格致敬》(中文、德语、英语混语版)。

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领事Mrs. Nina Melanie Richter用双语主持庆祝典礼,并邀请嘉宾观看由陈思华和林江泉联手的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短片《12年》

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民间诗歌奖——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第十二届颁奖典礼9月7日晚在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举行。在这次典礼中,再次发布了艺术家林江泉与曾东平的文献艺术作品《年表:向汉斯·马格努斯·恩岑斯贝格致敬》。同时,还发布了由著名翻译家贺骥先生翻译了《恩岑斯贝格诗选》和德国在读博士邱晓翠翻译的获奖诗人的代表作之一《泰坦尼克号的沉没》,诗人肖像画册《画家陈雨笔下的诗人恩岑斯贝格》等。在颁奖礼上,播映了由陈思华和林江泉联手的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短片《12年》,林江泉表示:“ ’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’短片《12年》是一部以王嶷的版画为主角导演的短片。纯粹导演文字和图片的影片是不容易发挥的,不过也是很多电影导演喜欢尝试的方式,比如岩井俊二记录大导演市川昆一生的《市川昆物语 》。”短片《12年》概述了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十二年来的发展轨迹。林江泉表示:“过去很多影片的人名翻译都被英语同化了,这次的《12年》注重欧洲人名的小语种表达的原真性。”《12年》概述了十二届获得者的情况,包括葡萄牙最重要的诗人埃乌热尼奥·德·安德拉德、中国“七月派”最后一位老诗人彭燕郊、中国诗人、翻译家张曙光、中国诗人蓝蓝、俄罗斯诗人英娜·丽斯年斯卡娅、瑞典诗人托马斯·特朗斯特罗姆、斯洛文尼亚诗人托马斯·萨拉蒙、中国诗人东荡子、波兰诗人亚当·扎加耶夫斯基、美国诗人丽塔·达夫女士和中国诗人西川先生、英国诗人乔治·西尔泰什先生和圣卢西亚诗人德里克·沃尔科特、德国诗人汉斯·马格努斯·恩岑斯贝格。《12年》用倒叙的方式演绎了十二年来,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质和影响力的图谱。用节奏表达了奖项时间轴的变化:其中轰动一时的是2011年4月,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授予托马斯·特朗斯特罗姆先生,半年之后,他又荣膺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,这既是众望所归的结果,也是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的眼光与前瞻性的明证。2014年,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、波兰大诗人扎加耶夫斯基亲临广州领奖,引起轰动;2015年,美国国家艺术奖获奖诗人丽塔·达夫来到中国,与中国重要诗人西川一起分享年度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,为十年诗歌奖带来高潮;2016年,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沃尔科特接受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,彰显了奖的新高度,而同一届获奖的英国杰出诗人西尔泰什到访广州并领取奖项,进一步推动这个奖的国际化。如今2017年,德国大师恩岑斯贝格的获奖——深具公信力的评奖结果,让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成长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民间诗歌奖,也成了中国诗歌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窗口。如此同时,因为中国杰出的诗人彭燕郊、张曙光、蓝蓝、东荡子、西川在不同年份的获奖,也让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面向当下的汉语诗歌,让中国诗人与世界诗人站到一起,获得同样的瞩目。

恩岑斯贝格于1929年11月11日出生于巴伐利亚小城考夫博伊伦,是战后德国最重要的诗人、散文家、小说家、剧作家、翻译家、出版家和政治评论家之一,著有《财狼的辩护词》等十六部诗集,《无政府的短暂夏季》等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。曾荣获德国最高文学奖——毕希纳奖及丹麦的索宁奖等重要奖项。

他是一位介入现实、博学的诗人,其诗歌体现了技巧与倾向的结合以及诗艺与科学知识的联姻。语言的陌生化、庞德式的语言制作手法以及讽刺是其诗歌的主要特征。

著名文学史家朱利安·帕特里克在其主编的《501位文学大师》一书,选取了自荷马以来到当下的501位小说家、诗人、剧作家、哲学家和散文家,深度分析了这一领域杰出的从业者们,并严格评估了他们在世界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,恩岑斯贝格名列其中。该书这样点评其风格和流派:恩岑斯贝格是战后德国最重的诗人之一。他的作品以激进的个人观点为特征,多以与经济阶级问题相关的国内动乱为主题。

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由《诗歌与人》杂志独立主编黄礼孩发起并主办,自2005年起至今每年评选一次。其间较为轰动的一次是2011年4月,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”授予托马斯·特朗斯特罗姆先生,半年之后,特朗斯特罗姆又荣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。
德国驻广州总领事在颁奖活动发言中表示:“诗歌与人·国际诗歌奖已成为中国民间在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诗歌奖,这是通过艰辛努力而实现的。在全世界有众多国际和国家的文学奖,但其中许多不能通过他们所选出的作家或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,尤其在诗歌领域是如此。在德国诗人的版次印数使他们光靠写诗很难维持生存。黄礼孩今年把诗歌奖授予德国著名作家与诗人恩岑斯贝格。我们为此感到很高兴。”